“不一樣,真的不一樣!當場拍板,當天開會,當晚形成工作部署,史無前例!我做了十年省人大代表,沒見過這樣的事!”提起建議被當場采納的事,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積生很是興奮。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他的建議從提出到采納,僅用了12個小時。
難題|1月24日上午9點
在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珍珠泉賓館住地,煙臺代表團正舉行分組會議,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中提到做強煙臺蘋果等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雖然咱們有區位優勢,但土壤板結等問題突出。我認為,提高煙臺蘋果品質,關鍵在于停用化肥,改用有機肥,而這一點正和我們養殖業有深度契合點。”結合報告內容,曹積生單刀直入、直奔重點,現場講述了他醞釀已久,計劃向大會提交的書面建議。
煙臺白羽肉雞產業發達,全國5家上市公司中,煙臺就占了4個,分別是益生股份、仙壇股份、民和股份和春雪食品。“環保問題是我們的行業難題。飼養量大了以后,禽糞處理就成了制約這個行業繼續發展的瓶頸。因為發酵時間長,老百姓接收價格高,禽糞有機肥不好賣,企業賠本??扇绻幚聿涣?,又難免造成環境污染。”會上,曹積生用15分鐘時間,詳細介紹了全市白羽肉雞產業普遍遇到的禽糞處理難題。
禽糞處理是難題,但卻是一道繞不開的坎兒。曹積生估算,煙臺全市白羽肉雞產業所產生的禽糞,加起來約有100萬噸的規模。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曹積生等人太多年,但一直苦于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讓他沒想到的是,會上,同是省人大代表,亦是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的鄭德雁,當場拍板表態“馬上研究解決”。
在鄭德雁看來,這不僅是幾家養殖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更是一整條農業產業鏈的優化問題。
供求|1月24日下午3點
分組會議間歇,曹積生和同在會上的其他三位省人大代表,仙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壽純、民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憲法、招遠市金嶺鎮大戶陳家村黨委書記陳松海,一起被請到了小會議室里。座談會上,鄭德雁還請來了一位特別的“嘉賓”——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宋繼寶。
會議開門見山,三位企業負責人作為禽糞有機肥供應方談問題,陳松海作為有機肥使用方代表,“鑼對鑼、鼓對鼓”地談需求方遇到的障礙。
“增施有機肥是土壤改良的最好手段。推進鄉村振興,也需要化肥減量。我們餐桌上更不能沒有肉蛋奶,這是一個緊密相連的產業。”陳松海所在的大戶陳家村,有六千畝蘋果和三千畝鮮食葡萄,他對農民所需“知根知底”。
“有機肥銷售半徑很小,且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年齡偏大,用有機肥費時費力,推廣難度也大。但用發展的眼光看,耕地質量在下降,土壤亟待修復,禽糞資源化利用確實需要大力推廣。”經過一番思索,陳松海也開誠布公。“我認為必須有配套政策推廣,一方面是企業低利潤銷售,另一方面農業應用上有補貼,并進行農技普及,鼓勵農民使用。農民積極性拉動起來,這個產業就扶持起來了,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破局|1月24日下午5點
供需兩端輪番發言,宋繼寶聽得全神貫注。大家發言完畢,宋繼寶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禽糞資源化利用,這是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治本之策。畜禽糞使得水體、土壤以及大氣等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農村污水處理方面,禽糞資源化利用對農村水環境治理方面有很大益處。”略一沉吟,宋繼寶接著說道:“煙臺百萬噸禽糞資源化利用,可以考慮做成試點,這種探索很有意義!無論是對環境保護、土壤改良,還是資源循環利用,以及解決企業現有難題等方面,都能起到一舉多得的正面效應。”
宋繼寶表示,省環保廳將對該項目給予大力支持,幫助煙臺市向國家和省里尋求政策支持。
匯總各方意見,鄭德雁接著談了他的思考。“煙臺蘋果、萊陽梨、大櫻桃、葡萄、玉米……這些都是煙臺的金字招牌。市政府要深入調研,摸清煙臺畜禽糞產生情況,尋求科學處置方式,推進禽糞資源化利用,并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探索建設有機肥應用示范區,在改善土壤環境、提高農作物品質方面率先打樣,打造禽糞資源化利用的‘煙臺模式’。”
成篇|1月24日晚9點
1月24日晚9點,工作人員敲開曹積生的房門,他看到了由市政府辦公室高效起草的一份工作安排。印文件的紙張,摸著都還是溫的。
由市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負責深入調研企業禽糞的規模體量、企業訴求、處置模式、政策需求、發展前景等,盡快形成項目報告,上報爭取國家、省各類政策支持;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聯合農業龍頭企業,做實做強白羽肉雞、蘋果、大櫻桃等優勢農業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形成合作共贏的“拳頭力量”,合作抱團打市場、建平臺、搞創新,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
“看到文件時,我的心情已經不是激動,而是亢奮了。”已是兩屆省人大代表的曹積生知道,按流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提出的代表建議,辦理期限為三個月。而實際卻是,他當天在會上提出的建議,當天就有了辦理意見。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是煙臺速度,也是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上釋放出的山東速度。(記者 劉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