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病、少花錢、少跑腿,是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醫保訴求。立足群眾急難愁盼,今年6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會對全省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9月28日,調研報告提交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
從調研情況看,我省醫療保障重點改革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規范藥品掛網”“省內就醫無異地”“慢性病網上申報認定”“打擊欺詐騙保”等十余項改革成果走在全國前列,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進一步推動解決。
關鍵詞:大病救助
推動形成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調研報告顯示,我省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5月底,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226.76萬人,參保率達到96.86%;城鄉居民、職工醫保一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平均為90%、93%。
但是,調研中也發現,保障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比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對象識別難,大病、罕見病等部分患者急需的藥品尚未納入醫保范圍等。
“要努力補齊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短板。”調研報告建議,研究制定全省統一醫療救助政策,加快實現市級統籌,多元拓展籌資渠道。強化部門協同、政策協同,探索建立部門協同的醫療救助對象精準識別機制。將多發病、常見病普通門診費用納入門診保障范圍,逐步擴大由統籌基金支付的門診慢特病病種范圍。加快長期護理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發展,推動形成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關鍵詞:集中帶量采購
擴大集采覆蓋面和使用范圍
持續推進惠民利醫,我省積極實施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先后組織7批182個品種藥品、6種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共計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110多億元。在全國率先規范藥品掛網,藥品價格平均降幅32.5%,進一步降低了群眾就醫費用負擔。
“集采力度不夠,耗材集采范圍種類偏少、規模偏小,還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調研報告認為,應進一步優化醫藥服務供給,深入開展常態化集中帶量采購,擴大集采覆蓋面和使用范圍。加大醫保政策基層傾斜力度,保障基層醫療機構尤其是偏遠地區基本藥物供應。
關鍵詞:異地就醫
加強京津冀醫保協同發展
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8月底,我省共開通跨省異地就醫住院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3262家,開通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含個人賬戶和有普通門診統籌政策的費用,不含門診慢特病費用)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731家,跨省異地就醫更加便利。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還需進一步拓展。”調研報告建議,應繼續有序擴大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和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范圍,滿足我省群眾到京津享受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積極推進廊坊北三縣與通州區醫保制度融合,并根據當地實際,逐步提升醫療保障水平。
關鍵詞:中醫藥服務
推動醫保政策向中醫藥傾斜
調研中有群眾反映,中醫藥服務納入醫保范圍程度有待提高,比如中藥飲片、部分醫院自制藥劑還沒有納入門診慢特病支付范圍,針灸、貼敷等中醫適宜技術治療有次數限制等,影響治療效果。
對此,調研報告建議,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推動醫保政策向中醫藥傾斜,分批遴選優勢明顯、治療路徑清晰、費用明確的病種,實施按病種付費。根據基金承受能力和參保人需求,將通過療效和安全性評價的中藥適宜技術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提高中醫藥報銷比例和服務價格,推動中醫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