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抽查點位比正常檢查還要多;該點名就點名,現場播放暗訪實錄,曝光問題不留情面;給出時間表、路線圖,出臺多項政策法規,既治當前又管長遠……
11月24日上午,省人大常委會關于“6+1”聯動監督執法檢查情況的報告擺上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的案頭,共有1份總報告和7份專項報告。
“一追到底、務求實效,人大監督有擔當、有力度。”親自參加過執法檢查的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崔慧霄,更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
一次清倉見底的執法檢查——該點名就點名,用具體事例說話
“排查問題清倉見底,曝光問題不留情面。”讓崔慧霄委員印象最深的是“報告直面問題不含糊,該點名就點名,用具體事例說話”。
崔慧霄委員所說的“該點名就點名,用具體事例說話”,貫穿報告全篇:只用一頁多概述7項工作的進展和情況,而后迅速轉入“曬問題清單”環節,說到法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有些地方直接舉出實際案例,點出相關部門、企業存在的問題。
報告還披露了更多執法檢查的細節。組成5個檢查組,分別由常委會領導帶隊,分赴11個設區市和定州、辛集市開展檢查,實現法律巡視“全覆蓋”。
為了真正發現問題,這次執法檢查“不走尋常路”,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檢查中,共對71個縣496個點位開展抽查。
每到一處,檢查組都會認真對照相關條款,檢查法律規定、法定職責是否落實到位。“我們是拿各項法律法規,一條一條作為尺子去度量和檢驗。”崔慧霄委員介紹。
在此次執法檢查中,還通過組織五級代表座談、專家學者座談會等方式,傾聽民意、集中民智,掌握更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果然,問題逐一浮現:群眾期盼的“小證”辦理率不高,有的市整改項目辦證率還不足20%;取水井關停力度不大,一些地方的農業灌溉井還沒有制定關停計劃;重大疫情救治能力還有短板,11家市級傳染病醫院僅有3家達到三級醫院水平……
如此周密部署、精心實施,目的只有一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整改落實,依靠法治力量推動問題解決,保證黨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推動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一場直面問題的深入剖析——集思廣益謀良策,“解剖麻雀”破難題
“深”和“實”,是多數委員看到報告的第一感覺。
就拿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來說,報告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剖析,把重點放在有哪些問題、怎么解決這些問題上。
地下水管理條例規定,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水資源條件編制不同區域取水井關停具體方案,并組織實施。但在現實中,法律規定顯然在有的地方并沒有落實到位。報告顯示,對排查出的115.3萬眼取水井建立基礎信息臺賬,并進行電子標識認證,今年關停8661眼。
“強化取水井關停,是嚴控地下水開采的重要舉措。”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同志介紹,“河北地下水超采形勢嚴峻,這不得不引發我們對影響取水井關停的問題在哪兒、如何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等問題的深入思考。”
檢查中,有針對性地對這些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發現問題在于:部分地區取水井關停力度比較小,有些地方的農業灌溉井還沒有制定關停計劃,有的城鎮公共供水管網鋪設進展緩慢,制約自備井關停步伐。
人大執法檢查的目的,就是檢查法律法規貫徹落實情況,推動解決相關問題。報告為進一步加快取水井關停開出“藥方”:對全省地下水資源情況進行全面、精準勘探,切實摸清地下水資源底數;城鎮取水井要真關快關,加快公共供水管網建設改造;農村生產生活取水井要精準制定關停計劃,加快農業灌溉水源置換步伐。
這只是7個專項報告中的一項。針對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議抓緊落實容缺辦理項目手續完整閉合、稅費追繳到位的整改要求;針對礦山綜合治理,建議在合理補償政策性關閉礦山、鼓勵尾礦利用等方面出臺相應政策……分類制定措施,逐項落實整改,邊查邊改,以查促改,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突出問題。
一套管根本管長遠的長效機制——對共性問題追根溯源、舉一反三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尚需完善”“公共衛生法治保障體系有待健全”——執法檢查報告提到了部分標準制定和配套法規工作滯后的問題。
法治是加強公共衛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此次執法檢查中發現,“目前,我省公共衛生領域法規存在著不健全不完善、部分法規與現實需要脫節、內容規定不夠細致的問題。”
報告指出,愛國衛生條例制定于1998年,立法理念、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已經滯后于新時代發展需要;中醫藥條例對參與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缺少具體規定。
問題擺在眼前,報告給出了下一步完善長效機制的思路。“要健全公共衛生法治保障體系,適時修訂我省愛國衛生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中醫藥條例等法規,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衛生法規體系。”
與以往不同,此次執法檢查過程中,更注重對共性問題追根溯源、舉一反三。幾個月來,長效機制不斷建立,短板弱項加速補齊——
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非煤礦山綜合治理條例,加強灤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管理、依法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等,市級人大制定出臺決議決定25個、縣級人大出臺298個;
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露天礦山跡地巖壁覆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等44項政策規定。
通過建章立制,有效促進了七個領域工作的規范發展和改進提升,為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